登录
栏目导航
 
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校园动态
红色引领铸魂育人,绿色发展守正创新
冯仲云小学争创常州市新优质学校自评报告
录入者: 顾海明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9-26

红色引领铸魂育人 绿色发展守正创新

——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创建“新优质学校”自评报告

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始建于2000年9月,由原余巷、狄坂、欧里、江村、张村、红联等六所村校合并而成,新校命名为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2021年4月8日,学校更名为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学校占地73亩,建筑面积16159平方米,绿化面积 18000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1286名学生,其中93%为外地学生。学校现有79名教职工,其中获得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人员10人。现有常州市“五级梯队”教师人员 38人,占全校教师数的50%。其中常州市高级校长1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

自建校以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教学楼、运动区、生活区有机分开,教室宽敞明亮,综合楼内标准自然实验室、计算机机房、视播室、舞蹈房、学术报告厅及音乐、美术、图书、电教、标本等各室齐全,达省二类标准。学校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了冯仲云教育基地,与周围的冯仲云雕塑、音乐广场、名人长廊、仲云农场等一起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红色氛围。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在“传承红色基因,和谐绿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并形成了“用红色传承民族之魂,用绿色培育创新之花”的办学特色。学校充分利用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这一红色教育资源,在校园环境布置、红色活动开展、红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发力,使学校逐步形成了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的办学特色。2021年4月中国教育报专题对学校的红色教育作了详细报导。在此基础上,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双减工作,组织开展课后服务,学校1+X+1的课后服务模式获常州市重点双减实验项目。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等。

第一部分 用红色思想引领 规范管理 汇聚科学发展原动力

一、强化政治思想,党建驱动队建,提升队伍战斗力

学校党支部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队伍政治建设和思想教育,不断推动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此基础上,坚持抓好制度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党的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以党建促队建,提升队伍政治能力、工作能力。

(一)深入学习抓提升。组织全体党员全面学习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政治理论武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支部全面落实理论学习计划,及时下发相关学习资料,每月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小组研讨与学习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细化学习教育内容,撰写学习心得,逐项落实学习效果。认真研读理论书籍。及时下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校辅导百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重要参考资料,供全体党员教师学习。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培训。

(二)红色教育抓提升。我校党支部以红色文化为底,以红色传统为魂,充分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对广大党员教师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挑选政治、业务优秀的教师担任冯仲云教育基地的解说员,经常性组织教师参观,接受红色教育,提升自身党性。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门组织开展“建党百年庆七一  红歌嘹亮颂党恩”主题活动,激发党员教师、干部队伍和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昂扬的精神面貌。

(三)结合本职抓提升。经常性教育全体党员深深牢记教育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开展“学习模范张桂梅,我为党旗争光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起好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党员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育人本领,积极投身“教育强区”建设,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带头开设汇报课、公开课,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参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示范领航作用。

(四)民主生活抓提升。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我校支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大会。会前,支部精心筹划,充分准备,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制定工作方案,开展谈心谈话,广泛征求意见,达成思想共识,督促撰写检视材料,为召开会议奠定坚实基础。本着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每名党员向大会报告自己对照党章党规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等方面检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治治病”的效果,为党支部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提高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学校支部在上级党委的关心下,先后于2018年荣获常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1年荣获经开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另外“红色文化 薪火相传”党建品牌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红色四有”支部工作法获评武进区“十佳”支部工作法;《书记讲党史丨赤胆忠诚冯仲云》登上常州教育发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党支部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优化管理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治校执行力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办学动力。多年来,学校系统整体地设计制定一系列制度,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完善,使之激发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2021年学校更名后修订了办学章程,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体,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民主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有序运行,依法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顺利实施学校优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教代会集体审议通过了《冯仲云小学章程》、《冯仲云小学第三轮岗位设置聘任方案》《冯仲云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冯仲云小学专项绩效奖金发放办法》《冯仲云小学增量绩效奖金发放办法》等重大事项。学校实行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各类评优评先自主申报公开表决,行政人员定期公开述职接受监督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群体的参与意识及监督职能。建立健全了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通过家委会进行学校各项发展事务的意见征询,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2019年,学校被评为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二)规范招生编班,保证公平公正。学校近三年办学规模适度,学校整体班额逐年下降,新生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内。所有施教区范围的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无择校入学现象,随迁子女严格按积分入学政策招生,优抚优待照顾对象由局统一分配,对一年级新生和其他年级转学生实行“均衡编班”,得到广大教师与社会舆论的一致认可。学校学籍管理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所有学生的转进、转出等手续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

(三)规范教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省市“五严”规定,统筹落实“五项管理”要求,按照《常州市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与学校的实际,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等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严格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政策。学校课程实施实现数字化网络管理,课程中心定期进行“六认真”常规检查,保障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三、践行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增强环境硬实力

(一)完善设施设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学校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和《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一类标准要求,创造条件持续优化办学条件。2020年,我校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下,充分利用校友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这一红色教育资源,在区、镇的大力支持下,投入3000万在校园内建设了冯仲云教育基地。2022年,我校又持续投入300万,用于设备添置、专用教室改造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校园网络千兆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校园文化环境规划设计有特色。围绕冯仲云教育基地,校园内塑造了“英雄树”、“希望之星”、“云时代-冯仲云雕塑”、“仲云音乐广场”、“红色名人长廊”、“汉藏一家亲画廊”等主题文化,结合冯仲云教育基地的红色发展,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育人目标、“三风”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每一幢楼、每一面墙、每一处景的建设中,体现学校空间育人的主流价值追求。使浓郁的文化氛围、合理的区域布局,优美的教学环境,加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强有力地保障了学校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2021年学校被评为常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示范学校。2021年学校又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

(二)强化软硬件建设,确保校园安全。作为江苏省平安校园。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岗位责任体系,压实责任链条,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开展防疫、消防、地震等逃生演练活动和自护自救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家长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平台学习,完成率100%;定期检查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确保安全无隐患,做好安全检查日志记录。进一步加强智慧安防建设。增设门禁系统,实现上下学人车分流。校内高清监控摄像头全覆盖,实现24小时监控无死角。人防、物防、技防同步到位,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重点加强学校门卫管理和食堂卫生管理,做到制度执行规范化,实际操作严格化。门卫安全岗做到外来人员进出有登记,学生出门有记载。交警中队坚持每天派员到位协助学校、党员志愿者做好护学岗工作,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学校食堂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和《阳光食堂》等管理规定,严把食品原材料进货渠道,严格、细致把好食品操作的每项环节。学校成立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组成的膳食管理委员会,全面实行校长陪餐制,做到师生用餐满意、舒心,广大家长安心、放心。

    (三)强化疫情防控,确保万无一失。

1.做好防疫管理工作。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规定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扎实做好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校师生返校复课等工作。把好两个关口。一是严把师生入校关。始终坚持对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师生员工进出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社会化后勤配送人员必须相对固定并接受每次入校检测,其他校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二是严把师生健康监测关。坚持健康监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每天坚持对师生员工开展晨检、午检、晚检,建好监测台账,规范档案管理。做到三个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报告。坚持四个到位,物资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校园管理到位,联动机制到位。确保师生及校园的安全。

    2.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严格保安管理。进一步严格执行门卫进出学校人员登记制度,严防社会闲杂人员、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滋扰学校,特别加强了每天放学安保措施,确保师生及校园的安全。学校进一步加大技防措施力度,增加视频监控摄像硬盘设备,增加后台资料保存时间。

3.加强用餐管理工作。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学校实行食堂就餐+送餐用餐方式变革,两种用餐方式给食堂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服务中心集思广益,研讨切实可行的师生就餐方案。严把食材采购关、餐具清洗消毒关、烹饪关,确保食品安全。结合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服务中心加强对后勤员工的培训与管理。我们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方式,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部分 强师德师风师能 德高技精 增强教师队伍竞争力

一、培育师德师风,加强教师作风建设

(一)建立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管理机制,坚持做好每周督查、每月考查、期末总结。每月和每学期的师德考核工作与课程中心巡查记录、学生中心巡查记录和中层领导值周记录相结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落实到位。坚持把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年度岗位考核、职称年度考核内容和绩效考核中,与教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提干评优、绩效工资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

(二)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每个学年初,学校利用全体教师会议,专门就“师德建设月”作出动员部署并启动。常态化开展书记上党课,组织全体教师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关于“双减 ”的政策。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的学习,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的发展规律,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提高我校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全体教师签订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推动每一位教师严格自律,自觉将承诺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三)常态化开展“168爱生行动”。每年九月份,在总结表彰上一轮“168”爱生活动先进的基础上,部署新一轮“168”爱生活动。我校要求参加活动的每一位教师关心、帮助一名困难学生(包括贫困生、学困生、问题生),原则上以教师任教班级学生为主,每学期与困难学生开展谈心或对学生家访不少于6次,每学期为困难学生义务补课、辅导不少于8次,并及时填写“‘一帮一’爱生行动志愿书”和“‘一帮一’行动活动纪录表”,此活动已成为我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常态化工作。                     

二、坚持“教研强师”,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一)坚持全学科、全覆盖,提高课题研究质效。认真做好学校主攻型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的优质发展。学校研究从扶到放,逐渐走向既有校级统领,又有多元研究形态的局面。现在,学校有1个省级子课题、1个常州市重点实验项目,1个常州市备案课题、2个区级备案课题和3个校级课题在研,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学校2022年起设立了100万元“凯迪教育奖励基金”,其中2万元专门用来奖励在教科研、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佳绩的老师。

(二)改革推进,创建教师成长环境

1.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每学年,学校为青年老师精心挑选“教学导师”,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签订师徒结对协议的基础上,对“徒弟”提出以下工作重点:每周至少参与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并做好详细的笔记;每周至少听课两节,从不同角度观课议课,并认真写好听课笔记。结对师父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在师德、师风上为青年教师做好表率;结合青年教师的工作经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特点,在备课、上课、辅导学生、作业批改等方面给予适切的指导;定期帮助青年教师修改备课(包括教案、学案、课件等)直至合格为止;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师徒成绩突出的评选为学期“优秀师徒”。

2.搭建舞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方面,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校级及以上公开课,并在教研组内进行说课、评课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区级公开教学研讨或其他对外课堂展示的机会,让有一定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在备课、磨课、观课、评课的环节中,青年教师经历学以致用、同伴互助、团队共进、实践反思的一系列过程,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在各级基本功竞赛、评优课、信息化教学比赛、“一师一优课”、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诵读、论文评比等活动中,学校实行点面结合,组织、推荐青年教师积极参赛,开展针对性学习辅导,在校级层面选拔的基础上推荐参与区级及以上评选,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3.关注队伍建设需求,促进教师梯队成长。学校以促成每一位教师内生力量的绽放为核心目标,努力从组织建设、机制建设等多个维度探寻教师发展脉络。在市区五级梯队教师建设过程中,产生2位市学科带头人,1位市骨干教师,4位市能手,6位市教坛新秀,市级以上梯队称号教师占比17.1%。另外学校还有9位区学带,14位区骨干,1位区能手,1位区新秀。学校目前拥有市区五级梯队等专业发展称号38人,占比50%。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都有市区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其中,常州市骨干教师及以上现任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体育7门学科,占比70%。顾海明校长为常州市高级校长,孙亚珠、顾晓仙等14人获得市、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近三年,每年都有教师在市、区教学竞赛、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共有18人次,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

三、用好“数智课堂”,培养教师技术优势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组织全体教师通过集中与分散、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执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路线,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请进来: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做理论学习讲座,让大多数教师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带来的改变。走出去:通过组织我校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经验,回来后,立即组织分享活动,让老师能够经常性接受新理念的熏陶,从而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健全制度,加强管理。落实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专职教师承担。按标准设置了课程,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高效利用了信息化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活动,并对所有学科教师下达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时标准,督促其积极的投身于活动中去。对信息技术各工作的开展情况,学校定期不定期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工作正常运行。

(三)搞好师训,加强研究。由信息中心牵头,学科组长负责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基础知识。学校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对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白板及配套展台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我校研究的十三五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之一《微课视域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在去年结题。我校将微课研究做为优化环节的切入点。教研工作组带领教师对微课的支撑理论、设计要点进行深入学习、思考、设计、交流,进一步加深了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和在实践应用上的水平。

(四)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是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提高我校已有的宽带,为教师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和软件资源,改善目前的网络教育和学习环境。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工作,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从而达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目标。三是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在校园网开辟“教学频道”、“教师发展”、“教育科研”、“党群工作”等专栏,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内部网络硬盘的搭建为各类资源提供高效的资源存取服务,使教师和学生有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可用。

 

第三部分 走绿色发展道路 守正创新 提升内涵发展软实力

一、以“启真课程”为载体,实现绿色发展新路径

(一)深化课程建设,助推内涵发展

1.以“启真课程”促进全面育人

(1)顶层设计,建构课程体系。我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注入人格培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多元探究的元素,从形式到内涵,从愿景到行动,从单科到整合,从课程目标、结构、教学、管理和评价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从学校课程现状、可持续发展需要、外部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因素反复研讨。将国家课程、社团课程、特色课程统筹起来,建构了冯仲云小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竖版)

(2)加强管理,有效实施课程

①国家课程保质,拓展外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握课标要求、增强教材解读能力和课堂设计推进能力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同时,在每一个领域,拓宽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加以延展,在课程的某一个方面或者能力点上做纵深发展。

②拓展课程落地,丰富内涵。拓展性课程,包括语言类、科技类、艺术类、运动类、体验类等五大领域。语言类包括:一二年级演讲与口才课程;三四年级英语绘本阅读与表演课程;中高年级的小小讲解员课程,主要是培养学校红史馆和冯仲云教育基地的学生讲解员。科技类包括:一二年级魔方;三四年级航模;五六年级编程和各年级的数棋等课程。艺术类包括:舞蹈、合唱、古筝、书法、国画等课程。运动类包括:足球、篮球、田径、射击等体育类拓展课程。体验类主要是综合实践课程。一部分是作为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进行校本化实施;另一部分与校本课程开发相整合。如仲云农场劳动实践课程、节日课程等。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的社团课程,使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实现德智体美劳各育全面发展。

③特色课程打造,多维发展。学校在打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利用冯仲云故居、学校红史馆、冯仲云教育基地等校内外资源,开发了“红色追循”特色课程,依托“空间育人、基地实践、跨学科学习”等项目,全面实施课程,让红色文化温润师生心灵,用课程助力学生向阳生长。

(3)多元评价,提升综合素养。学校探索研究建立激励师生主动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对学生争做“仲云”好少年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从师生的发展出发,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方式上,对学生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评价主体上,师生和家长都将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2.用“启真课堂”深化教学改革

(1)认定目标理念,主动探索求真。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向知识,主动获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以和谐为本:建立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教环境,在“互动共生”中形成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往和成长模式。以发展为本: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尊重学生差异,发展良好个性。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启真课堂基本范式(2)凸显基本特征,探寻教学策略。“启真课堂”以“立求知之本,求知识之真”为原则,以“三启”、“五真、“七环”为主要特征。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构建“启真课堂”基本范式,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3)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效率。在“启真”课堂理念的指导下,依托校本研修,扎实开展“启真”课堂的研究,切实转变教研之风。首先从“目标预设讲真切,教学展开须真实,成效分析结真果” 三方面,开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智慧发展”课堂教学实践,引导教师探索“启真课堂” 的教学策略;其次,以“认真备课付真情,参与活动说真话,结果反思动真格”来规范“集体备课”活动,促进“启真课堂”的生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思“三启”“五真”“七环” 的课堂落实点,观课、研讨时评“三启”“五真”“七环”的精彩点,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提高课教学实效性。

(二)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质效”双增

重点突出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优化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一环。学校建立了以课程中心为主管,教研组、备课组协同负责的作业管理体制,制定《冯仲云小学作业管理实施方案》《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按照区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的“逢教研必研作业”的要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加强各学科作业研讨,保证作业难度符合课程标准。备课组进行统筹初审,合理控制作业内容和总量,课程中心复审。每天由任课老师在班级黑板的“作业公示栏”布置书面作业,班主任负责调控班级作业总量。作业通过在线协同文件进行日公示。逐步形成了“一研、二审、三公示”的作业管理流程。从作业场域、作业层级、作业内容三个层面来优化作业设计,探究作业设计的创新点。

 

 

 

 

 

 

 

 

 

(三)丰富课后服务,开展多彩活动

1.第一个“1”指第一时段开展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学生走出教室,打破年级界限,实现“走班式”全员参与。组织开展跳绳、羽毛球、排球、滚轮胎、呼啦圈、传统游戏,以及田径、足球、篮球等体育社团在内的20多个体育拓展活动项目。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释放一天的学习压力,有效促进身体负能量清零。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获得运动的快乐。

2.“X”即第二时段社团活动,融入科技、艺术、劳动和红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五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发展空间。在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特长的同时,与相关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开设体育、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等五大类近20个社团。同时依托冯仲云教育基地创生的“空间育人、基地实践、跨学科学习”等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类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活动拓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学社团的学生叶丁博璨、游睿晨、查凯等同学在第33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荣获个人一等奖,舞蹈社团在2022年常州市中小学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还有其他社团也获得了省市区各级各类的荣誉,无论是组织社团活动的老师还是参加社团活动中的学生都有许多收获。

3.第二个“1”即第三时段的自主作业,以作业指导、个别辅导、自习答疑、综合阅读等方式实施。作业辅导是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优化作业设计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使学困生可以“吃得消”,优等生也能“吃得饱”。每天安排学科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老师做到“三导一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指导学生书写规范、做题正确;辅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我校还以市“双减”重点实验项目为载体,在“1+X+1”课后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课后服务实行“一班一课表”,让课后服务更丰富、更有效。

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初见成效。老师们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特长,收获了喜悦,也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落实‘双减’有力度,还学生多彩童年”在学习强国做宣传报道。学校课后服务报道在武进新闻频道播出。我校“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分别在2022年常州市中小学“双减”工作优秀实践案例和经开区“双减”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二、以“五个抓好”为关键,推动教学管理提质效

(一)高标准抓备课。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课程中心每学期对每位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进行全面检查并在检查后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同年级教师齐心协力,共商教材教法。要求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切实将“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设计落实在课堂上。

(二)高标准抓上课。践行“双减”理念,努力打造冯小“启真”高效课堂。一是以研促教,砥砺前行。学校各个教研组以打造冯小“启真课堂”为研训目标,开展每周“一”集体备课、每月“一”主题研讨、每人“一”教研课的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双减”政策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活力课堂评优课比赛、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作业设计评比等。通过系列评比活动,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双减”政策严格落到实处。三是倾心把脉,精准开方。学校实行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及学校行政约课制度,采用“公开课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了解学校“双减”的具体执行情况。

(三)高标准抓竞赛: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单项竞赛活动,如“计算能手”“整班朗读”“拼音过关”“写字比赛”“作文竞赛”等。

三、以“红色基因”为信仰,赓续红色血脉育新人

(一)立德树人,育涵“仲云”时代新人

1.传承红色基因,育涵时代新人

(1)开发校园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磁场。开发校园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磁场。学校创建“红文化馆”“仲云电视台”“仲云长廊”等红色阵地,为仲云学子提供更直接的锻炼舞台,为各类活动的深化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学校将综合楼命名为仲云楼,教学楼命名为齐云楼,寓意孩子们努力学习,誓与仲云试比高;体育馆命名为追云楼,寓意孩子们发扬拼搏精神,努力追赶英雄的脚步。仲云大道两旁的香樟树上,孩子用手绘的画表达了对英雄无限崇敬与深切缅怀。仲云精神时刻与师生相伴,使学生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实现品格的提升。

(2)宣讲英雄事迹,弘扬红色文化传统。随着冯仲云教育基地的落成,学校分层培养“小小讲解员”,从中了解英雄事迹,体会英雄品格。当一年级新生踏入学校第一天就会安排去参观冯仲云教育基地,这时我校的“仲云讲解员”就会去给学弟学妹讲解冯仲云爷爷一生的英雄事迹。当有兄弟学校的师生及社会各界干部群众要来参馆时,我校的“仲云讲解员”都会去作讲解。学校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故事我来演”活动,演讲中学生声情并茂,从容自信,表演中选取生动鲜活的案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让学生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英雄精神,人人争做忠诚、重信、尚智、守责的仲云好少年,让红色教育的种子在队员们心中生根发芽。

(3)搭建活动桥梁,教育活动序列常态

用好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党史、军史。学校多次邀请冯仲云的子女和侄子莅临学校参观指导、做讲座。例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邀请冯仲云的儿女们一起来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东北抗联故事,教育同学们从小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新时代英雄。

(4)争创英雄中队,红色校园孕育成长

为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宣传弘扬英雄人物事迹、精神内涵,我校每年开展“争创英雄中队”特色教育活动,教育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抗联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育引导同学们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2、优化育人模式,培育品格提升

  《传承仲云文化  乡村少年英雄品格培育工程》是学校2022上半年创建成功的常州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仲云文化”是冯仲云小学最形象、最难忘、最震撼的文化记忆,具有特定的内涵。仲云文化是关于英雄信念、英雄精神、英雄人格、英雄行为、英雄功绩、英雄评判、英雄形象、英雄传承的价值与制度体系的总和。

学校结合市品格提升工程,深入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挖掘当地的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的精髓深入到传统教育的“腹部”,整合到课程中去,让红色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五育”相互贯通和融通的状态,甚至达到“五育”互育的状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物性有魂,建红色文化园

一是参与。让师生参与到冯仲云事迹的搜集与宣讲当中,从中了解英雄事迹,体会英雄品格,践行英雄精神。二是开发。让学生参与英雄树、仲云农场、名人星空廊等的设计与开发,通过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参与体验,建构物态校园文化,使有生命力的红色教育资源可感可触,实现环境育人。三是体验。仲云楼、仲云大道、英雄树、名人星空廊等红色资源都是对冯仲云教育基地的有效补充,它们交相辉映,共同编制成红色教育的网格。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四是维护。红色资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底色,应该永远焕发出兴盛不衰的光芒,所以,红色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冯仲云教育基地的管理和维护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用发现、探究的眼光去寻找问题,生成一个个小课题,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场馆的管理中,还能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有效地开启学习的新方向。





红色文化园空间图


(冯仲云小学“红色铸魂文化园”空间图)


 

2)英雄有品,觅仲云忠诚魂

冯仲云将军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精神、不畏险阻的艰苦奋斗精神、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都是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通过参观走访、活动体验、交流互动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将军的高尚品格。

(3)课程有序,促育人常态化

图片1

(冯仲云小学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冯仲云小学红色课程学习方式:

参观走访→多维体验→交流互动→总结提炼→内化涵育

4)活动多彩,铸红色英雄梦

涵育英雄品格实践活动实施途径和办法

5)整体联动,筑校社共生圈

 





新1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为乡村学校,我校努力加强与校外教育资源和各类专题教育场所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互通品格提升的资源之网。构建校社文化互动体。加强同冯仲云故居的合作,探索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势和新内涵,探索故居相关资源的现代化、信息化展示与推广途径,使英雄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扬。构建内外德育共同体。开放冯仲云教育基地、学校红史馆、仲云广场等场所,让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构建品格培育融合体。加强与冯仲云研究学会的合作交流,为学校德育品牌打造更广阔的平台。构建智能辐射体。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下的德育模式,开拓德育工作新途径。充实完善冯仲云教育基地专题网站,完善微信公众号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新3

(涵育英雄品格共生圈)

3.立足长远发展,构建成长主题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构建学生成长课程,序列设计学生校园活动。学校立足学生需求,关注全员与个性发展,整体策划学生小学六年生活,通过三大仪式活动,即一年级入队仪式、三年级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仪式,三大节点活动,留下成长足迹,并精心设计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综合性学生活动。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强化少先队工作,形成制度化、常规化,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健全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逐步使队员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开展五项常规检查。由红领巾值日岗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检查,每天公布分值,一周进行小结,在升旗仪式上通报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有效地促进了班级常规管理的深入进行。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队会;每学期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培训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邀请名班主任做讲座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促使班主任不断学习班级管理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新任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技能的培训,组织师徒结对,给新任班主任配备一位指导教师,使新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业务上获益匪浅。

(3)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有2位持证的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她们都会参加市区组织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在学校她们会给班主任老师做学校的心理健康讲座,使参加培训的班主任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更有效,也使我校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实效。

(4)加强师生多元评价。为了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生素质发展性、方向性、综合性评价,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同时,省市区四好少年、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社团学员等多角度、多方面的评选方式,为激发孩子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全面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思政为本,培养责任意识

学校坚持上好思政课,在思政课教材的选用上,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1至6年级均开设思政课,开足课时,不随意减少课时,绝不允许其他学科教师挤占思政课课时的情况发生。学校还定期在晨会课及国旗下讲话时间持续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帮助师生学好主题文章、了解国家大事,增进师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学校借助冯仲云教育基地和红色校本课程引领师生学党史,学习感悟冯仲云精神,了解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故事,以此汲取力量和智慧,树立坚定信仰。

2.体艺为枝,促进身心发展

学校组织实施多姿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体育运动,添置了袋鼠跳,抛接球,飞盘,风火轮等新型器材,让学生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保障了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积极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校每学年都会开展阳光体育节活动,活动内容丰富,且尽量做到学生人人参与。其中,校园足球赛、拔河比赛、田径联赛、趣味运动、象围棋比赛等,深受学生喜爱。

3.科技为叶,提高科技素养

学校重视并落实科普教育,经常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电视台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科普教育,科普深入人心。通过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努力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深受学生喜欢,做到了人人参与。

4.劳动为花,体验劳动乐趣

学校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一些肯动脑、动手、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这门课学科的老师,保证课时与质量。学校把学生劳动与日常的学校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每天打扫包干区,每天在食堂吃中饭后整理桌子、清洁地面,培养学生的自理劳动能力。学校还通过仲云农场这一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学校还与社区、敬老院、农场等取得长期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

5.研究为果,落实全面发展

学校秉持着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融入项目学习、信息技术、跨学科协同发展等,倡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研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校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各项研究性学习,三至六年级学生100%参与研究性学习。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小小科学家——鸡蛋壳秘密的研究》、《遨游茶苑》、《身边的英雄》、《战”疫“中的乐趣研究报告》、《沁润我唇——关于润唇膏的研究》等多个研究性学习项目在市、区研究性学习中获奖。

第四部分 树协同发展理念 资源共享 提升区域共建影响力

一、结对帮扶交流,携手并进向上共成长

我校始终坚持高站位、高起点开展帮扶工作,发挥师资力量对区域共建的影响力。镇西和庆丰两所新市民小学一直是我校的帮扶对象,学校定期会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讲座等活动,搭建各类平台,就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学校每年会派出教师去两所新市民小学送课或派骨干教师结对交流。定期对两所学校进行常规调研,全方位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并给予指导。加强学校管理的优势互补,教育资源的利用、共享,实现和该学校的共生共长。多年来,结对的两所新市民小学在我校的帮扶下,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018年8月,学校加入了武进区城乡结对(教育联盟),与核心校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结对,三年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共同举办书画展,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刘海粟小学骨干教师来校做讲座等。三年来,两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021年8月,我校余鑫老师赴陕西平利县诚关第二小学支教,支教期间能坚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师德师风与学校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出色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四年级科学和三(3)班体育课务,经常上示范课,带领老师们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指导制作课件、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还荣获“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展示展评活动二等奖,用实际行动,助推学校发展。

二、加强对外宣传,传播聚力发展正能量

学校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心工作,找准立足点,发挥思想引领、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各种媒体全面宣传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全方位、多角度,对我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且图文并茂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现我校师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仅2022上半年,我校在经开宣传OA平台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在学校微官网上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其中《居家学习也精彩 线上云端等春来》被《学习强国》录用,《冯仲云小学低年级课后服务“一班一课表”》在《江苏省“双减”工作每日快报》发表,《双减”重点项目——有趣又有“料”!课后服务还可以这么设计!》在《常州教育》发表,另外有5篇市级报道,7次活动素材被社会事业局录用。

 (二)利用家校沟通深入宣传学校。我校外来流动儿童众多,针对此情况,学校注重加强家校联系,并建立了多种沟通渠道,如班主任日常的家访工作,包括电话联系、请家长来校、个别家访等。为保证能及时同家长联系和沟通,提高家校联系效果,教师们建立了班级微信群、QQ群,方便老师随时与家长互通学生的学习情况、活动情况、心理健康情况等。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员来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参与学校管理,成为了学校与广大家长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

(三)利用教育基地传播红色基因。自2021年6月冯仲云教育基地落成以来,共接待党员干部、群众共二百多团队、一万余人次来参观学习。学校红色基因、仲云文化随着冯仲云的事迹传向了四面八方。2022年1月12日,由民进常州市委、常州市教育局主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常州市教育发展学院承办的“传播叶圣陶教育思想,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教育实验”现场会活动在我校召开。民进江苏省委专职副主委朱毅民,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名誉会长陆志平,民进常州市委主委、常州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市教育工委书记梅向东,市人大、市委统战部、民进常州市基层各副主委和经开区、农村农业局的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江苏省教育报刊社、江苏教育电视台、常州日报社、天河光能、星羽教育基金会等各界人士也亲临现场,共同见证乡村振兴教育共同体的成立。与会领导与专家首先走进“冯仲云教育基地”实景展馆,体验冯仲云小学“儒将忠魂”的主题展示活动,在育人新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大家感受到了冯仲云将军抗日救国、专业建国的大情怀,也对冯仲云小学《地方红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项目研究的行动与智慧发出由衷赞叹。本次活动,把学校利用乡村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名片传到了全省全市。

 

今年,全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新课标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给我们描绘了育人蓝图,为我们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照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觉得要想成为一所真正的内涵丰富的市新优质学校,还需从以下二方面努力改进:

1、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引领,深化启真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业质量。

2、 以实际薄弱项目为导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努力补齐教育短板。

创优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全体冯小人定会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玉路268号   电话:0519-8849522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