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栏目导航
 
获奖论文:作文“失语症”,如何“对症下药”?
录入者: 袁秋静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12-18

    横林中心小学   袁秋静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失语”现象:内容空洞,欠缺真情实感;结构混乱,布局松散;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对症”开出了激发写作兴趣、关注观察与体验、重视积累、注意修改和评价的“药方”。

关键字:作文  失语症  “对症下药”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说,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和产出障碍。这类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无恙。所以,失语症不同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它是语言中枢局部损伤所造成的一类疾病。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这一症状已经蔓延到了小学习作中。

小学阶段,进入中高年级,作文已经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即学习写作),中年级更是习作的关键期,《新课标》中明确阐述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这一内容。可现实是,小学生习作中“失语”的症状愈加突出。

一、 学生“失语症”的症状

1、 内容空洞、欠缺真情实感

翻开学生的一本本作文,不难发现:内容是如此的雷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习作2话题为 “雏鹰争章”,大多数同学开头先写要推荐的是谁,他(她)能获得什么章,接下来,照理是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突出人物,但学生要不是洋洋洒洒写了好几个事例,要不就是选择的事例如“流水账”,泛泛而谈,最后匆匆忙忙地结尾,凑满字数就够了。文章寡淡无味,无真情实感。例如:“晚上,我们都吃完晚饭,妈妈让我洗,然后,我又把桌子擦干净,再把碗放在盆里,第一次我就想起妈妈跟我说的先把洗洁精倒在里面不要太多。我一会儿就把第一次洗完了,接着第二次······”

诸如此类,不知所云。

2、 结构混乱、布局松散

结构,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构造。如果把文章比作一棵树的话,那结构就是这棵树的枝干,没有枝干的支撑,就没有绿叶的存在。同样地,没有结构或是结构混乱,导致的就是文章如一盘散沙。写一篇作文的时候,我们准备了各种材料,但我们不能把它们胡乱地堆放在一起,因为杂乱无章的一堆材料是表达不出一个集中鲜明的中心思想的。因而,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线索,把有关内容主次分明、有条有理、有头有尾地组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这就是解决结构的问题。由此可见,在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安排结构是一个重要步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小学生习作中,结构混乱、布局松散的问题尤其突出。即使手边有大量的材料,但学生们不会选择、剪裁,使得材料随意堆砌,胡乱安排,最终形成一篇“不忍睹之”的文章。写到《校园里的樟树》这一习作时,某位同学开头便写了樟树的外形和它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大部分引用学过的内容),接着突然转到他给樟树浇水,最后以“还有许许多多的香樟树”结尾,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老舍先生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作,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语言表达在作文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小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辞不达意,即不能把自己想说的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2.语言平淡,不生动,“口语化”较严重;3.有语病的句子较多,句子中的错别字也较多,一篇400字的习作中甚至能找出十几个错别字。4.空话很多。例如:记得有一次我和XX等同学一起打篮球,只见他手里抱着球左闪右闪的记有一次我和XX等同学一起打篮球。简单的一句话,几乎囊括了所有问题。

二、这种种“失语”症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学生方面

乡村学校的学生,生活面相对单调,几乎就是“两点一线”,即“家——校”,视野的狭窄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而作文的素材恰恰源于生活,导致学生无话可写,这是造成“失语症”的一现实因素;其次,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缺乏创作的欲望。每次上到作文课,学生无奈的表情就在透露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又要写作文了”,对于作文,他们不仅爱不起来,还隐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只要字数凑够,那就完事了,至于写得什么内容,语文通不通顺,结构是否合理,就不是他该考虑的范畴了;最后,即使有内容可写,也无从下手,反映了学生在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掌握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还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架起思维与表达的“桥梁”。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以仿写为主,总是以固定的语气和模式对学生有所要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某种模式写,甚至是一些现成的文章要求背会,以应对考试,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思维创新能力被一次次打压,怎么“精彩”得起来;接着,每个教师自身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社会发展,信息进步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更加强大的教师,给学生带去的才会是更新的理念,更全面的指导,以及更广博的知识;同时,在训练时,要有侧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要明确,我们训练的目的,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完后,要注意修改,修改作文时,也有要求: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看文章的结构,看表达方式,看语言是否简介、通顺、准确。修改完之后,教师要进行评阅,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评语要对学生有所启示,“对症下药”。

三、既然病因找出来了,自然要“对症下药”,怎样的药方才能治疗好作文“失语症”呢?私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写作的兴趣,才会有写作的动力。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写樟树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空想,而是让他们走近樟树。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我带领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了校园的樟树下,让他们观察樟树的外形,包括枝、干、叶,甚至还让几个同学去合抱樟树。同学们在樟树下认真地观察着,还不时互相交流着,回到教室,我还额外介绍了樟树的一些材料。一些同学还联系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篇课文中描写樟树的一些片段。有了这些准备工作,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当然,创设情境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书中汲取养料,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会更大。班级里,图书角的开辟给同学们提供了便利,一到课余时间,借书的同学络绎不绝。中国元代程端礼曾有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名言,这里的“作文”就是写文章,只有多读书,在写文章时自然觉得快乐,而不是负担。应用在今天,也是恰当的。

2、关注观察与体验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把这两种相容就是观察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源活水中去汲取资源、培养观察能力,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如此才能保证作文教学遵循写作心理历程:现实——思维——语言——文字,才能使学生从闭门造车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并且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

除了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应该重视。作文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传统的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脱离生活实际的文章,当然是“假”的,是“空”的,与“真”、“实”背道而驰,有怎么会美呢?作文教学中重视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如何实施呢?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并且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就不会无话可写。

3、重视积累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这样一句名言: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关键就在于积累。

积累什么呢?当然是优秀文章中的字、词、句。学生自己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记录下学习到的优美词句,多读,多背,好词佳句自然储存到脑子里了。如写到《我的建议》这一篇习作时,我发现某位同学交上来的作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嫩绿的草儿像是为大地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其间夹杂着朵朵小花,特别醒目。空气中散发着泥土、小草和小花的淡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不难看出,这就是平时积累下来的好句,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作文里去了。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做到有恒心。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这“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积累也是这样,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积累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自然“乐此不疲”。

4、注意修改和评价

一篇文章写完了,并不代表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就结束了,还要进行评改。它的意义在于: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写好文章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从实际情况看,对作文的批改和评讲,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效果更大一些。学生作文写完了,教师进行批改,并分析情况,更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自己看了批语,听取了老师或同学的评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不仅如此,作文评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优良的文风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文评改包括批改、评讲两个方面,批改和评讲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以正面指导为主的原则,也就是要以鼓励为主;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批改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上文已经提到,就不再赘述了。评改的过程应是什么顺序呢?第一步,教师应作示范性评价指导;第二步,学生互批互评;第三步,家长参与评价;第四步,学生自评自改。相信经过了这样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更浓,评价就会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有利平台。

笔者从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失语”现象入手,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剖析原因,并对症下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写作,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为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宝库输送优秀的篇章。

参考文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玉路268号   电话:0519-8849522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